首页>万博体育手机版客户端>正文 |
作者:教务处 时间:2011-01-17 点击数:
2008年底,教务处向学校呈交了“今后四年本科教学发展目标及其阶段性任务”报告,并承诺在党委领导和相关领导具体指导下,按照“改革模式,建设内涵,向外开放,提升质量”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建设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一流本科教育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教学建设为基础,以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为保障,以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确立多元化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实施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建设工程,从整体上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质量,提升学校本科教育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明确目标与思路,构建有吉大特色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两年来,教务处紧紧扣住“人才”为根本、“质量”为生命这两个基本点,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尤其是经过2009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组织实施、“985”三期建设对人才培养项目的研讨论证、学校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大讨论,更加深化了对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任务、环境与资源条件及措施的认识和思考,从而在全面总结近十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建设“一个核心、三个平台、三种环境”为主要内涵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核心,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有效的教学运行机制为保障,实现创新性教与学的统一;以高水平专业、课程和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为核心,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基础;以优化创新人才成长的“学科综合环境、研究环境和开放环境”为重点,为学生成长提供多种选择和发展空间;着力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培育与保障机制项目、高水平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建设项目、本科专业结构性优化与质量标准化评价项目、创新实践教学条件保障与提升项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三种环境”建设与保障机制项目等六个本科教学改革和建设项目,实现培养模式改革、团队培育、条件保障、创新环境和质量控制的良性互动。近两年来,本科教学工作明确各项具体目标和工作思路,将教学改革和建设落实到各项具体措施之中。
着力推进“三种环境下”的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深化和充实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内涵
推进学科综合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在学科综合、多学科交叉融合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这是在构建具有万博体育手机版客户端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必须坚持的着力点。正是基于这种认识,2008年教务处提出整合优势教学资源,着力加强通识教育。本科教育要完善低年级基础教育,通识教育按学科大类集中培养;高年级按专业及方向分流培养,逐步完善按学科大类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新机制,并大致勾勒出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方案。经过两年的建设,基本实现了这一目标。以2009版本科培养方案的制定和组织实施为契机,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全面加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完善课程群与三学期教学运行的合理布局和衔接,搭建三个短学期课程平台,丰富了短学期课程资源。即在学校层面上搭建以通识教育为目标的第一个短学期课程平台,建立300余门的普通教育公共选修课程,重点建设150门左右高水平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搭建学部层面以跨学科培养为目标的第二个短学期课程平台,建立高水平跨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拓宽学生的学科基础和知识视野;搭建学院层面以跨专业为目标的第三个短学期课程平台,建立若干门促进学生跨专业(方向)培养的专业选修课程,增强学生在相关专业领域的广泛适应性。
沿着这种学科交叉融合培养人才的思路,教务处“在完善文、理科试验班的同时,进一步扩大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改革试点”基础上,2009年以充分的论证和具有说服力的办学优势成为首批(11所高校)进入“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高校之一,选择在数理化生基础学科实行一年级大理科,二年级两个学科交叉,三四年级凸显专业纵深方向的创新性、个性化的特殊培养方式。
2010年经过遴选,学校进入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以工程能力为核心,强化创新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实行本硕六年贯通培养,经过校内、企业两个学习阶段,培养一支创新能力强,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卓越工程师队伍。
在实施具有引领性的两个“计划”的同时,文科试验班、地球物理学试验班、半导体与化学试验班、医学长学制试验班的改革和建设都有了明显的发展,并产生了第一批具有说服力的改革成果。2010届文科和理科试验班毕业生获得国家颁发的一个毕业证两个学位证,这表明教育部对交叉学科办学质量的认可。文科试验班毕业30人,推免研究生24人,考取研究生5人;理科试验班毕业34人,推免研究生29人(其中11人被清华、北大、中科院录取),3人出国深造。目前,学校已搭建起“两项计划”、“五个试验班”、“七个人才培养基地”,体现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体系。学科综合环境下人才培养的教学成果正在对学校整个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产生重要影响。
作为综合环境人才培养机制的延展,两年来教务处还在改革完善辅修制、双学位教育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实践。经过反复论证申报,重新构建包括37个新专业的辅修专业布局,并获教育部批准对辅修合格者颁发国家认可的学位证书,这对优化学生学业结构、满足个性化要求、增强就业创业能力产生了积极影响。
推进研究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研究性学习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自主学习、主动成才的学习方式是研究型大学教学活动的主要表征之一。经过两年的改革和实践,基本实现了2008年提出的改革任务和目标。
由国家、学校和学院组织实施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已经形成成熟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2009年立项800项,2010年达到近千项,参加人数多达4000多人,提前达到2008年提出的使每届学生中的20%参与该项活动的目标。其中产生的积极效果和影响是显著的,2009年学校全国大学生学科竞赛获得国家奖总数列全国高校第三名,2010年取得了获奖总数和一等奖均列全国高校第一的优异成绩。
在深入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的实践。从改革教学方法入手,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和实践教学过程,通过启发式、讨论式和实践性的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创新知识的学习能力。2009年,率先在试验班、“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和“卓越工程师计划”开设30门新生研讨课。研讨课的开设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了解本专业发展热点问题,掌握研究性学习方法,树立专业目标,感受到了研究型大学的教学特点和学习氛围。
推进开放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开放办学是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更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在2008年提出“树立开放办学理念,按照多元化精英教育的模式,逐步扩大在校生的第二校园经历、海外求学经历和社会实践经历”的目标下,经过两年的努力,学校已与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24所国内高校开展了本科生合作培养工作。基本涵盖了国内的顶尖高校,使“第二校园经历”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2010年交流学生达450人,通过短期交流和阶段性选派的方式使境外和外校交流本科生数达200多人,基本实现了2008年提出的4年完成的目标。
发挥综合大学多学科优势,汇聚优质教学资源,面向省内高校开办暑期学校,扩大学校影响力和服务地方的能力。2010年学校暑期学校与北大、南开等高校教师合作开设10门课程,共计有300人次参加暑期学校并授予学习经历证明书。
继续以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为抓手,不断全面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了本科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的方方面面,在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方面起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
专业建设成效显著。学校依托高水平学科建设,实施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着力建设20-30个体现万博体育手机版客户端学科优势,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优势专业。2008年学校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7个,到2010年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达27个,共获经费支持840万元。同时,将专业建设与专业评价相结合,建立专业办学质量评估机制,积极参与国家各学科的专业认证。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护理学专业和水文与水资源专业已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和医学教育等专业认证,目前正在组织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迎评工作。
整体课程建设水平得到提升。学校是国内率先提出并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学校,建设校级精品课程120门,通过多年建设,摸索出一套精品课程建设经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课程建设制度。2008年学校有74门省级精品课程和2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截止2010年省级精品课程达98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9门(含1门双语示范课程),获建设经费380万元。通过各级精品课程建设的示范作用,极大地推动了整体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
积极推进教学名师、知名教授为带头人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名师奖”和教学团队建设极大地激发了高水平教师从事本科教学的积极性,在教学改革和建设中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促进了本科教学的深层次改革。截止2009年学校有省级教学名师获得者34名,国家级教学名师获得者10名,获奖数居高等学校前列;2008年学校有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总数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和四川大学并列居全国高校第二位。到2010年有省级教学团队4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4个,获经费支持420万,总数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并列居全国高校首位。
整合本科公共基础、学科基础和专业实验教学平台,实践教学条件和水平显著提升。截至目前,学校共有分布在34个学院的42个示范、重点建设实验教学中心,形成了数量较多、学科覆盖面宽、建设目标明确、层次分明的实验教学中心体系。
旨在引导学生早期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成效显著。2008年本科生创新试验计划项目国家级100余项,校级项目500余项;到2010年共确立国家级项目302项,校级项目1164项,总计890项,参与学生5000余人,资助经费400万元;国家级项目前有131项通过结题鉴定,校级项目有505项通过结题鉴定。“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以来,学生依托项目公开发表论文122篇,申请专利20余项,部分成果得到应用。